新闻中心

勇救百余名溺水者的“水上英雄”

作者:侦探调查 时间:2023-02-09 08:26

  58岁的陈振华,半辈子都在和“水”打交道。他曾是专业的游泳运动员,参加过15届全国冬泳锦标赛,拿过8次冠军、4次亚军。不过,让更多江西省鹰潭市本地人称道的是他的另一个身份,信江河畔的义务救生员陈振华。

 
  40多年里,陈振华在水流湍急的信江河边当义务救生员,挽救了百余名溺水者的生命。陈振华说自己并未精确统计过这个数字,他爱好游泳,看到身边有人溺水,“顺手”就救了。
 
  1989年退伍后,陈振华被分配到了鹰潭车站工作。作为一名铁二代,陈振华的父亲就是铁路桥梁工区的一名桥梁工,桥修到哪里,父亲就把一家子带去哪里。桥边有河有水,游泳就是那时学会的。
 
  12岁那年,体校老师正带着他在河边训练,突然听见河对岸有人呼救,陈振华猛地向对岸游去,在浑浊的江水中摸索了两次才将人救上来,令人惋惜的是,这名溺水者被送到医院后还是没有抢救回来。
 
  年岁渐长,陈振华更加笃定水中施救,除了救人者自身要有过硬的身体素质、还得讲方法,懂观察。
 
  每天上班前,下班后,信江河边或是游泳馆里总能找到陈振华,一日两游是他雷打不动的习惯。冬日,信江水冷,脱去衣物,陈振华习惯先站在岸边吹上一会儿河风,做个拉伸,再缓慢下水游上50米后折返回去。
 
  夏天是信江河边最热闹的时候,大人牵着小孩儿学游泳的,三五好友相约打水仗的,青壮年去水里找凉快的,放眼望去,胳膊、大腿、肚皮,白花花一片。这些穿着裤衩、泳衣的人往水里一跃,就像是饺子下锅一般。
 
  这些年,人们游泳、凫水的热情不减,溺水事件也时有发生,信江岸边也就多了救生绳、竹竿、救生圈一类的救援工具。
 
  傍晚6点前后,陈振华也如期成为信江里众多游泳者的一个,他总是浅游上一会儿,再上岸观察一会儿,不论走到哪儿,手里都带着一根约3米长的救生竿。这是陈振华积攒多年的经验,“人落水是瞬间的事,等发现再跑去存放点拿,就来不及了。”
 
  无论是身后拴着“跟屁虫”、带着救生圈的初学者,还是那些见水就一脸兴奋,自认为泳技不错,脱光衣服猛地扎进水里的年轻人,都有可能成为那个在水里喊“救命”的人。
 
  碰上水中扭打在一起的小年轻或是刚在岸边运动完,大汗淋漓,没等休息就想往水里跳的人,陈振华总是不厌其烦地上前提醒,他分析,体力不支,身体抽筋都是溺水的重要原因。
 
  在水中,救援者和溺水者一样脆弱。对陈振华而言,年纪越大,每一次施救都考验着自身的体力和技术,危险是无处不在的。
 
  一次,一个体重200多斤的男子溺水,陈振华见状跳入水中施救,他原本想从背后托起这名男子,没想到被这名男子当做救命稻草一把抓住,一时间双手无法挣脱和动弹,好在借力边上的石块,双腿用力蹬上了岸,才松了口气。水中环境也颇为复杂,因为救人,陈振华的脚底板和胳膊常常被碎玻璃割伤。
 
  他在早年就考取了游泳救生员证,关于水中施救和脱困方法,有过系统学习。尽管如此,陈振华知道,要想提高施救的成功率,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摸索。一些救援视频和施救“攻略”他总是反复翻看、研究。每次成功施救后,他都会留些时间总结、复盘。
 
  救的人多了,陈振华的名字也在当地传播开来。妻子有些担心地劝他,“已经不是小年轻了,有些事不要逞强。”陈振华总是不以为然。2022年7月,一名男子因腿部抽筋溺水,陈振华立即对其施救,这一过程,恰好被路过的市民拍下来发到了网上。接受本地媒体采访时,陈振华说:“我有这个能力,岂有见死不救的道理。”
 
  被救者中,有人事后给他买来西瓜、矿泉水解渴,有人在太阳毒辣的日子,贴心地给他送来遮阳伞。
 
  也有人被救上岸后,觉得没面子,头也不回“逃”走了,没来得及道声感谢。但这没能消耗陈振华的正义感。早年间,他就试着组建了一支民间水上救援队,在信江河周边水域开展水上训练救援志愿服务,队员都是从身边的同事、朋友,亲戚中拉来的。直到2015年,已是鹰潭市冬泳协会副秘书长的陈振华,正式向市红十字会申请成立了鹰潭市红十字水上救援队,才第一次赋予这支队伍官方身份。
 
  这些年,队伍渐渐“扩容”,陆续吸纳了个体商户、教师、医生、警察、公务员等各行业游泳爱好者加入。在队长陈振华的带领下,救援队无偿为周边水域市民和游泳爱好者开展水上救援培训,定期向市民和社会公众科普急救知识、宣传夏季防溺水常识。
 
  救援精神也在年轻一代中传承。85后叉车司机赵学理掰了掰手指回忆说,自己曾救过5名落水者,都是年龄不大的孩子。作为救援队里的年轻一代,从围观者投来的目光和掌声中,赵学理体会到救人是一件很酷的事。他和陈振华因“游泳”结缘,师徒二人曾在信江合力救过人。如今,只要有时间,赵学理就去陈振华家串门、讨教经验。


联系我们

实力雄厚、手续完善、设备先进、在守法的前提下具有高效率的调查公司